機器人搬運碼垛生產線隨著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反推作用之下,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中國制造業進入新的發展狀態。配送搬用碼垛等領域開始進入工業機器人市場,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作為國家戰略頒布實施,機器人行業迎來了風口,碼垛機,搬運等工業機器人迅速發展。
世界性問題是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漲。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卻將長期面對用工荒問題?這絕非是危言聳聽。據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人口總數達到13.68億人,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然而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卻連續三年下降,“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弱乃至消失,我國的老齡化在加重,用工荒現象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間蔓延,成為困擾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個“魔咒”。
目前各國都在將機器人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
德國: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政府資助人機交互技術及軟件開發
德國政府在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初級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后,產業需求引領工業機器人向智能化、輕量化、靈活化和高能效化方向發展。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德國政府在推行“改善勞動條件計劃”中,強制規定部分有危險、有毒、有害的工作崗位必須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為機器人的應用開啟了初始市場。1985年,德國開始向智能機器人領域進軍,經過10年努力,以庫卡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占據全球領先地位。2012年,德國推行了以“智能工廠”為重心的“工業4.0計劃”,工業機器人推動生產制造向靈活化和個性化方向轉型。依此計劃,通過智能人機交互傳感器,人類可借助物聯網對下一代工業機器人進行遠程管理。這種機器人還將具備生產間隙的“網絡喚醒模式”,以解決使用中的高能耗問題,促進制造業的綠色升級。目前,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已開始資助人機互動技術和軟件的研究開發。
韓國:使用密度全球排行老大,多項政策支持第三代智能機器人的研發
目前,韓國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商已占全球5%左右的市場份額?,F代重工已可供應焊接、搬運、密封、碼垛、沖壓、打磨、上下料等領域的機器人,大量應用于汽車、電子、通信產業,大大提高了韓國工業機器人的自給率。但整體而言,韓國技術仍與日本、歐洲等領先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面臨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控制等挑戰,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首先,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部分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機器人涉及的技術較多,大體可分為器件技術、系統技術和智能技術。我國在通用零部件、信息網絡等部分器件和系統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0年左右,而對智能化程度要求不高的焊接、搬運、清潔、碼垛、包裝機器人的國產化率較高。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也有所突破,中國科學院和多所著名高校都培育出專門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團隊,機器人學習、仿生識別、數據挖掘以及模式、語言和圖像識別技術比較成熟。
其次,我國企業具有很強的系統集成能力,這種能力在電子信息等高度模塊化產業和高鐵等復雜產品產業都得到體現。系統集成的意義在于根據具體用戶的需求,將模塊組成可應用的生產系統,這可能成為我國機器人產業打破國外壟斷的突破口。
第三,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市場空間巨大。目前,我國機器人使用密度較低,制造業萬人機器人累計安裝量不及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務和家庭用機器人市場尚處于培育階段,機器人應用市場增長空間巨大;二代機器人仍然是主流,機器人向第三代智能機器人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汽車產業,機器人向其他領域擴展空間巨大。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首先,機器人的頂層架構設計和基礎技術被發達國家控制,在機器人成本結構中比重較大的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數控系統都嚴重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并不具備顯著成本優勢。
其次,存在低端鎖定的風險。一方面,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向中國轉移或授權機器人核心技術、專利,我國機器人企業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技術合作研發進入中高端市場的阻礙很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產業的盲目投資可能形成過剩產能,導致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
再次,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應用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發領先的高校和院所并不具備市場開拓能力,而企業在基礎研發上的投入還非常低,國內產學研結合又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導致研發與制造環節脫節。
發布日期:2021-03-15 17:16
發布日期:2021-03-15 18:05
發布日期:2021-03-15 18:05
發布日期:2019-05-09 14:23
發布日期:2019-05-08 13:19
發布日期:2019-05-07 10:33
發布日期:2019-05-06 14:08
發布日期:2019-05-06 13:29
發布日期:2018-10-05 09:29